7月9日的午后,新安县汉关街道王庄社区的风里,都带着些微热的感动养老院 。
新恩养老院的院子里,五头镇尚庄村的张占胜攥着妻子张盈的手,将一面红绸锦旗轻轻递到柴宝莲手中养老院 。"敬老爱老传美德,贴心服务谱华章"——十六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极了这家人藏不住的感激。
张占胜在外做装修二十多年,工期催得紧,却非要赶这趟回来养老院 。"再忙也得回,不然心里像压着石头,觉都睡不踏实。"他望着锦旗上的字,语气里全是恳切。
两年多前,他把患脑梗偏瘫的父亲送进养老院时,心里是悬着的养老院 。医生说最多半年,亲戚也劝:"非亲非故的,能尽心吗?"可他常年在外跑工程,实在没别的办法。打听来打听去,都说新恩养老院好,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思送了过去。谁能想到,父亲竟在这儿多活了两年,成了所有人眼里的奇迹。
"近千个日日夜夜啊,他们照顾老人,比亲人还亲养老院 。"张占胜的声音有些发颤。每天,养老院都会发来视频:喂饭时一勺勺吹凉,喂药时仔细核对剂量,量完血压又忙着擦身......那些细致劲儿,连他这个做儿子的都自愧不如。更让他记挂的是,好些视频是凌晨三四点拍的,黑夜里亮着的屏幕背后,是护工们彻夜未眠的守护。
张盈在一旁听着,几次想开口,话还没说,眼圈先红了养老院 。别人都叫柴宝莲"柴",她偏叫"姐",亲得像自家人。"从公公住进来那天起,我就喊她姐了。"张盈抹了把眼角,"前阵子我妈住院,不小心跟她说漏了嘴,她非要去看,我没说地址,她还跟我置气呢。"
新恩养老院自2018年开起来,如今住着65位老人,其中6位年过九旬,最年长的已经95岁,住得最久的,一晃就是12年养老院 。温情的服务早被大家记在心里,张占胜送的这面,已是第19面。"都是该做的,每次想推都推不掉。"柴宝莲笑着说,眼里盛着暖意。
每面锦旗都藏着故事:疫情时家属送来的感谢,卧床十年没生褥疮的老人家属的心意,还有给困难失智老人减免费用、添置衣物的善举......前几天,一位老人的儿女来探望,正赶上饭点,柴宝莲拉着他们留饭养老院 。"妈在这儿,这儿就是家,哪有家门口还去外头吃饭的?"一句话说得几人红了眼,那顿饭吃得格外暖心。
院里的故事,总带着点让人笑中带泪的滋味养老院 。
邓老汉和老伴都是失智老人,老伴走了三年,他愣是没察觉养老院 。每次吃饭还让护工打两份,对着空枕头念叨:"快吃啊,菜要凉了。"护工们看着好笑,心里却酸酸的,就照着他的意思打了几个月饭,直到他自己慢慢忘了这回事。
80多岁的张老太更有意思养老院 。老伴在别家养老院去世后,子女怕她受刺激,让柴宝莲瞒着。那天她突然躺在床上,翻着眼睛紧咬着牙,呼吸都变了短促。柴宝莲吓坏了,赶紧给她儿子打电话,电话刚接通,张老太"扑哧"笑了:"我装给老伴看的,他老不来看我,想吓吓他,咋是你接电话?"柴宝莲这才松了口气,轻声哄她:"人老了,牵挂都在心里呢。你好好的,就是最大的福气。"老太这才安心睡去,柴宝莲却站在床边愣了许久——谁年轻时不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贝?如今一个在天上,一个在人间,养老院能做的,就是替儿女尽孝,替故去的人,守好这份跨越生死的情分。
风从养老院的窗缝里钻进来,带着盛夏的热气,也带着满院子说不完的温暖养老院 。第19面锦旗挂在墙上,和其他18面挤在一起,像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,藏着无数个被温柔以待的日子。(郭建立/文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