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晓冬执导的微《这一次换我做妈妈》在第十届微艺术节年度盛典上获奖养老院 。受访者供图
随着现代社会结构变迁,养老院在当代养老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,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养老院 。而养老院们早已纷纷投身短视频与微创作。例如,孙晓冬自2020年起便主导“一年一本微”计划,不仅零片酬出演,更亲自担纲编剧、导演乃至场务。们制作的内容十分丰富,涵盖记录老人的晚年机构生活、展现老人与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互动的故事,以及由老人主演的情景短剧等。
从“微”看养老机构的精神价值重构
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,短视频、微是养老院们开“卷”的新路径养老院 。将镜头对准长者在机构的晚年生活,不仅折射出养老机构服务维度的提升,更预示着养老行业正在经历从“生存保障”到“生命质量”的价值跃迁。
一、精神需求觉醒:“被看见”诉求得到重视养老院 。根据《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》蓝皮书(2024年12月发布),26.4%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,23.76%的老年人存在孤独感。“被忽视、缺少关注”是老年群体“长寿不乐”的重要原因。微、短视频让机构老人“被看见”,这不是单纯的影像记录,更是长者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。
二、服务范式转型:从功能供给到价值创造养老院 。 微、短视频实践印证了养老行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革。传统“三餐一卧”的照护模式,正被“全人照顾”理念重塑,也标志着行业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创造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,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,是避免老年人精神寂寞、提升其生活幸福感的必要举措,也是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应有之义。
三、场域价值重构:养老机构的社会功能延伸养老院 。 微项目本质上是构建代际对话平台。当长者故事通过新媒体传播,养老机构正突破物理边界,成为链接代际的文化枢纽。这种转变与联合国“积极老龄化”框架不谋而合,使机构从“养老场所”进化为“生命价值孵化器”。
四、行业进化路径: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养老院 。数字技术为精神养老服务提供了新可能。VR怀旧疗法、AI情感陪护机器人等创新应用,正在与人文关怀形成合力。
站在人口结构剧变的历史节点,养老机构的价值重构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养老院 。当每个长者都能在机构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坐标,当每个养老院都能成为代际和解的文化场域,我们终将实现从“养老”到“享老”的文明跨越。这或许就是微中那些皱纹背后,最动人的时代叙事。
以上内容转载自《潮新闻客户端》